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认清改革转型新形势 迎接行业发展大时代——从“十三五”规划纲要看建筑业发展前景
2017-12-01 09:59:37 来源:原创 作者:管理员 浏览人数:2144 次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分20篇80章237节,设25个专栏,用6万余字的巨大篇幅,系统描绘了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需求端平稳运行作为托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阐明了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认真把握《规划》内涵、领会《规划》精神,调整新战略、规划新路径,是当前建筑行业和建筑业企业必须重视的紧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指明行业发展方向

《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方方面面,体现了国家全面改革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现仅从建筑业改革发展角度一窥其亮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精准地概括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必须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要绿色发展;要遵循社会规律,必须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在《规划》中,将引领中国深刻变革。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规划》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扩大总需求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写入《规划》中,强调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可见国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寄予的信心。改革、创新是《规划》最大的亮点之一。在创新方面,着眼点包括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在改革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相比,《规划》新增了“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两大方面,“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内涵更丰富,在推进国企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更加清晰。从《规划》体现的精神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加强,政府也将更好地发挥引导、监管作用。市场和政府的协作配合,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也能够发挥优势,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规划》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明确提出,要“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规划》提出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正体现了这一点。在25个专栏中,绝大部分都是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涉及160余项,涵盖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五大方面。

6.5%增速是稳增长底限。《规划》指出,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为了“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国家将“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定在>6.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等,便成为了“题中之义”。

总体来看,《规划》将给经济社会带来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具有特殊意义。进一步挖掘其内涵、进一步落实改革举措,是未来五年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十三五”规划给建筑业改革的启示

“十二五”末,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2014年和2015年,不少建筑企业步履维艰,市场对旧发展模式、旧经营理念的抵触,让不少企业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但对行业的改革方式、改革方向,多数企业仍存在疑虑,观望、避实就虚已让不少企业在转型中与行业第一方阵拉开距离。从这个视角来看,《规划》的发布,对于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的建筑业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改革决心再夯实的过程。

行业发展理念必须改变。《规划》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瓶颈突出,导致行业创新能力匮乏,长期走不出困境。一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多年来,建筑业的产业定位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粗放型发展模式是“罪魁祸首”。囿于此,建筑业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反过来也造成了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根深蒂固,改革问题困难重重。如今,已有不少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型,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在钢结构建筑、智能建筑等方面找到了出路。二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成果少、转化率低,产生的效益不显著,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很多建筑企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作口号,没有建立起相关体制机制,没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改革最后只能沦为“空谈”。三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不少企业人才危机逐渐凸显,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行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规划》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城市交通”、“打造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和“加快新型城市建设”等,既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也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建筑业多年来快速扩张的态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升级,但绝大多数企业以施工为主业的总体格局并未出现根本变化,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开始远离城镇化发展不断升级的要求。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未来城镇化建设走的定然是一条形态适宜、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这与当前建筑业总体发展水平存在矛盾。地下管网、基础设施、PPP项目等,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性和专业性上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近年来,业内领先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大量央企在原有特级资质项基础上进行增项申请的现象出现井喷。而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向专业化发展方向靠拢已成为一条快速通向成功的道路。

行业竞争模式必须改变。《规划》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业内人士大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读出了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而深入思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抓住这个机遇,行业必须由“竞争”走向“竞合”。区域协同发展是大战略,区域内协调发展、统一规划,有利于各地建筑业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必须建立在各地放下“成见”的基础之上。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当前,破除“地方保护”的总体思路是明确的,但路线图仍需精细“规划”。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会长栾德成以京津冀构建统一互认的相关评价体系为例说,京津冀统一市场形成后,获得北京“长城杯”奖、天津“海河杯”奖、河北“安济杯”奖的企业是否能够在三地享有同等诚信企业相关待遇,不仅关系到三地市场能否真正融合,更关系到外地企业在当地能够走多远。从“竞争”到“竞合”,虽一字之变,路却很长。

走向海外要做好准备。《规划》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自推出以来,便受到了建筑行业广泛赞誉,很多企业借此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但从实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格局不稳、经济落后的占大多数,这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内外兼修”,既要有雄厚的实力,也要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到国外发展机遇不大、风险很高,企业必须量力而行。

从根本上说,《规划》昭示的机遇异常清晰,但要抓住机遇,多数企业仍需深化改革、加大转型力度。

“十三五”规划让企业发展天地更宽

从“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总体发展态势来看,行业发展增速、固定资产增速逐年放缓是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十三五”,企业必须找准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化导向,以诚信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新天地。

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发展规划。建筑业是传统粗放型产业,建筑市场长期被认为是“红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行业进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从2015年开始,不少小型建筑企业开始走入发展困境、陷入无单可接的被动局面。从“十三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未来,行业一定会经历一个提质增效的过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无“立锥之地”。目前,行业普遍观点认为,在新常态下,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通过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中小企业可以在坚持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下,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进军高附加值领域。对于部分效益不佳的企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已经给出了去产能路径:被并购、被破产。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总之,在“十三五”规划元年,企业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看待这个市场,是能否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抓住“诚信红利”和“管理红利”。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宏亮认为,相比建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阶段行业的改革,此次行业总体改革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将逐步缩减;二是建筑企业劳动力成本将大幅上涨;三是在建筑市场逐渐净化的同时,仍存在着大量违法违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对企业来说,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诚信建设和管理创新。在“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之后,紧抓“诚信红利”和“管理红利”,要以诚信赢得市场、以管理获取效益。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不利的形势下实现逆势飞扬。

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是必然之选。2016年2月,全国31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数据库实现实时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标志着行业监管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四库一平台”与发改委项目信息库、工商总局企业信息库、人社部社保信息库实现数据对接后,以身份证可查人员、以单位可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将构筑起建筑行业立体监管网络。同时,“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行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式微,建筑工业化、钢结构、被动式等建造方式将加速发展。这一系列事件,都预示着行业市场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用质量、品牌说话的时代已经到来。

“十三五”规划的发布,开启了中国新的征程。在蓝图逐步落地之时,可以预见的是,建筑业即将再次迎来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要在这个大时代迎风起舞、乘风破浪,继续深入改革、全力转型是必经之途。




上一篇: 刘志峰: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共筑美好居住生活新时代
下一篇: 精益求精锻造企业“工匠精神”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资运公司简介 企业发展 组织架构 下属公司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公司业务 一级开发 二级开发 资产运营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采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两学一做 纪检工作 工会工作
下属公司 三联公司 大立成公司
加入我们 人才理念 员工培训 招聘岗位 应聘方式
手机网站扫描
微信公众号
云南建投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17 Powered by
滇ICP备: 滇ICP备17011479号-1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858号
公司地址:昆明市官渡区春城路280号
联系电话:0871-63346826